業內預估,“十四五”時期我國僅污水處理提標改造市場空間就將達到800億左右,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則有望在15年內踩點2000億。就項目投資來看,今年就將突破萬億。
水務市場,熱度似乎一直都居高不下。
2021年8月3日,佛山市南海區官山水系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4個標段中標結果公示,這個投資總額合計48億元的大標自公告起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24億的陽新長江大保護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近15億的晉城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超10億的海陽市鄉村污水治理PPP項目、25.8億的珠海市城區污水治理綜合整治提升工程項目(二期)、16億的監利市長江大保護環境治理項目(一期)……
然而,這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從純末端污染治理,到綜合治理、流域治理,我國“治水”的思路在改變,方法也在改變。與此同時,我國對水環境質量的重視一如既往,隨著市場需求的全面爆發,行業發展與治水能力的提升稱得上并駕齊驅。
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間,我國水務市場規模穩步擴大,截至“十三五”末城鎮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5%以上。而正是因為供水需求基本飽和,污水處理基建至“十三五”目標圓滿完成也整體匹配上了污水產生量,關于“存量機會驟減、增量機會難尋”的話題隨之上了熱議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