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牽動人心,這次災害不僅讓人民遇險,還可能破壞城鄉的自來水管網系統、下水道系統、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堆肥場等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會隨洪水的傳播而擴散,給受災區域人民健康帶來巨大隱患。
其中,洪澇災害對飲用水衛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致病微生物污染、水質感官性狀惡化和有毒化學物質污染三個方面。為了保證受災區域人民的正常用水需求,當地的水源凈化及生活用水的殺菌消毒刻不容緩。
為了除去水中的大部分有害物質(如腐蝕物、金屬離子、污垢及微生物等),得到符合要求的民用或工業用水,就需要在凈水過程中添加一些化學藥品,即水處理劑。
我國水處理藥劑的發展是隨著現代水處理技術的引進而發展起來的,開發時間比發達國家晚約30年,但發展速度很快,現已形成了自主研制、產業化的體系。
以“水處理劑”為關鍵詞在SooPAT檢索專利分析情況,行業技術創新熱度自2017年達到高峰之后一路降低,專利技術數量連續五年下降。至2020年水處理劑申請專利僅為282件,同比下降40.76%。
從我國水處理劑專利技術申請人構成來看,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東南大學和東華大學的申請數量位居前三位,分別為54項、52項和45項;排在四、五名的栗田工業株式會社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的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28項和27項。
我國的水處理藥劑市場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根據全拓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水處理劑市場規模達344.6億元,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63億元,同比增長率約為5.3%。
從水處理劑產品類型來看,絮凝劑、緩蝕劑和殺菌劑是市場規模較大的水處理劑種類,我國水處理劑品種劃分的市場結構中,絮凝劑的市場份額占比為24%、緩蝕劑的市場份額占比為17%;殺菌劑的市場份額占比為16%、pH調節劑的市場份額占比為14%、阻垢劑的市場份額占比為8%,前五名產品市場占比近80%。
全拓數據認為,水處理不僅關乎著電力、油氣、冶金、化工等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更與我們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一方面,水處理劑的市場穩定性較高,發展趨勢明顯;另一方面,開發研制適合環境保護需求的無磷或低磷、非氮和可生物降解的綠色水處理劑將成為未來行業技術最主流的研究方向。